【專題幕後】電商個資外洩問題一籮筐:還有哪些沒被好好述說?
刊登於報導者文章請見下方網址:
- 當電商平台成為詐騙高風險賣場,政府與企業該如何聯防資安漏洞? 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personal-data-leaked-e-commerce
- 「我的愛心被駭客利用了!」個資外洩風暴下,公益團體的重建信任之路 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personal-data-leaked-npo-donators
【專題幕後】電商個資外洩問題一籮筐:還有哪些沒被好好述說?
#投稿的報導者文章請見留言
2月7日終於在報導者刊登了本學期最後一份作品(花最久ㄉ一份期末),必須老實說還是有許多不足,但我們也共同努力、也盡力了。
2月8日報導者粉專推播我們的文章過後,截至目前為止,電商個資外洩篇逾千讚、NGO個資外洩逾百讚。不過有趣的是下面的留言,不少的批評與迴響,算是讓我又驚又喜,也有一點點無奈,因此也在這篇順道一併述說。
#為什麼去年高風險賣場排行榜沒有讀冊生活
今年確實讀冊幾乎沒有上榜,反而在過去民國107年、108年居排名前十,而當時經濟部商業司多次針對個資外洩事件進行大規模的行政檢查,最終也根據個資法祭出多次罰鍰。讀冊並沒有因此沒付出代價,這篇文不是業配文。
#為什麼只訪讀冊董事長
在此之前,我們早已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回覆那些在2022年曾經上榜的所有店家(甚至包含曾經上榜的店家),沒有一家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發生了什麼狀況、採取什麼行動,包含讀冊。我們也被公關所打發走,直到報導者的協助下,我們才有機會與董事長一談,因此成為了主線故事。
而嘗試訪博客來,他們僅希望以書面意見回覆,我們也如實陳述。
但報導內容也不僅僅是如此,我們也找到過去曾經因讀冊生活個資外洩的受害者,也找到了公部門針對體制的回應。事實也確實是讀冊近期努力了不少,但是否還會繼續存在問題,沒人能保證,我們也沒有保證。
報題階段,電商個資外洩真的是洗澡時忽然靈光一閃的題目,也沒有想過是否可行(甚至發現受訪者超級難找時覺得相當不可行),但最終仍然硬著頭皮做了下去。
最終採訪了超過20名受訪者,包含學者、公部門(數發部數產署、經濟部商業司、刑事局研發科、刑事局165)、受害者(王品APP、讀冊受害)、資安業者、開店平台業者、消基會、NGO、個資外洩的中小企業……,試圖拼湊出商家的「兩難」以及制度的「缺陷」。
數據層面,為了要呈現個資外洩所造成的詐騙到底有多少,其實難以預估,除了少量刑事局公開的案件數以外,實際上多少外洩案件其實是無法計算的。因此,我們僅能從少少的數據當中爬梳出大概的趨勢,包含同組組員曉芙找尋了警政署統計通報、思涵花時間將從刑事局165網站上爬到的所有2022年高風險賣場圖表並人工統計數量,得到了那張大家迴響很多的圖表。
題材部分,我們發現許多NGO個資外洩的狀況,因此也著手進行了多家NGO團體的採訪,組員以羚、曉芙分別聯絡了世展會、心路基金會,也由衷感謝他們願意出來講出他們面臨的問題與解答。雖然最終寫出來極有可能對他們不利,但希望這種利用愛心而詐騙民眾的行為被報導後,能更多人因此更有所警惕。
最後,仍然想分享幾個因為資料不足而捨棄的切角,但個人認為仍可能相當重要
- ERP系統可能是中小企業個資外洩的破口:中小企業架起一個電商,可能委託架站業者、資料管理軟體業者、物流業者等,牽涉面向極廣。受訪的產業人士認為,許多業者內部使用的ERP系統,都來自於一些小型、古老軟體公司因軟體不再更新而導致資安漏洞百出。
- 委外系統個資外洩,可能造成大規模個資外洩事件:2022年末發生最大的「開店平台系統商」個資外洩是 WACA,幾乎2022年下半年許多的電商個資外洩起因都是WACA所致。然而至今甚至沒有聽說這家平台商有被裁罰或被大肆報導。
- 現行制度「基本上幾乎不罰」,就算罰了「也罰很少」:根據刑事局的採訪,近幾年幾乎沒有任何裁罰出現,因為幾乎主管機關仍會給予非常寬容的限期改善空間,只要改善得宜,就暫時不會有事。以近期的iRent個資外洩為例,原先公路總局向媒體宣稱最高可以裁罰多少多少,然而目前看來似乎像是雷聲大雨點小(當然裁罰之前還會有長期的行政檢查與限期改善的時間,我們可以好好繼續看下去)。而「罰很少」也是為人詬病之處,相較於歐盟法,臺灣所裁罰的數額,這些企業根本不痛不癢。
- 個資專責機關何在:就算有了個資法主管機關國發會,但實際上的行政裁量仍放在主管機關。「我們國家將整個程序切成好幾個在做,」採訪刑事局所聽到最貼切的話。因此,電商的主管機關是數發部、實體店面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、旅行社的主管機關是交通部、非營利組織的主管機關是衛福部…,這些單位是否有能力給予實際的協助,是否有能力針對個資法相關事項具體落實,其實是一大問號。呼喊多年的個資專責機關何時設立、怎麼設立,是未來重要的課題。
- 「企業好大、消費者好小」:消費者自主求償在台灣更是非常少見。個資法給予的求償數額少、訴訟成本高,也是得企業更可以好整以暇,對於個資外洩事件消費者的質疑與批評,四兩撥千斤就可以化解掉。司法實務上是否能給予消費者更大的權利、賦予企業更大的「責任」取管控資安,這是一大考驗。
最後,感謝三位組員共同度過了這四、五個月的專題過程,總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給予鼓勵與支持。沒有他們,就沒有這篇的完成,感激涕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