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北角村莊的下一步?

極東漁村的過去與未來

馬崗村、或稱馬崗街,臺灣最東邊的漁村。位於新北市貢寮區,村莊就位於三貂角燈塔的下方。 馬崗現住人口僅有96人,高齡人口比例達到19.5%,如同許許多多的偏鄉社區,這裏屬於典型的高齡化社區。
從台北出發,要先搭一個多小時的區間車到福隆火車站,再等一個小時僅一班的臺灣好行856號公車,乘至終點站。開車的話,要延著台二線一路蜿蜒前行,與砂石車呼嘯而過,仔細一看方能找到這個座落在台二線一旁的小村落。
比鄰著觀光勝地福隆,有飯店、腳踏車道、福隆便當,以及夏天舉行的音樂祭,馬崗村格外清幽。 此外,馬崗村北邊有廣大的海蝕平台,不僅僅吸引了一些釣客前來海釣,這塊不起眼的海蝕平台也是居民重要的生活命脈。這裡的居民多以捕魚、養殖漁業、採集石花菜和紫菜等海邊藻類維生,成為東北角獨特的海岸地景。
依據一份2021年民間所做的馬崗調查報告《傳承:漁村文化資產與嚮海之人的浪漫共存》中可知,臺灣東北角自清朝統治時期即有漢人移居於此,馬崗居民的生產活動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。 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的「石頭屋」地景。這裡保留了許多百年歷史的石頭屋,根據當地耆老回憶,石頭屋就地取用沿岸或附近的石頭,有錢人家會再由打石師傅構築而成。
看似平靜的村落,於2018年中始,掀起了一陣風波——

誰的私人土地?

馬崗街27號,號稱「台灣本島最東邊的咖啡館」,由老闆游伯軒與老闆娘葉貴嫻所經營。過去他們作為職業軍人,曾經旅遊各地,試圖找到心目中理想的未來永久居所。一經過馬崗,游伯軒即被美麗的海與寧靜的村莊深深吸引,立刻決定定居於此。剛好馬崗街27號正在591租屋網上出租,葉貴嫻笑道:「我覺得我們真的跟馬崗有非常奇特的緣分,畢竟一般這種地方要親自來才會知道哪邊有房子要賣,但竟然就在租屋網上剛好看到一個也是台北人要賣掉房子。」兩人便迅速聯絡了當事人,辦理交屋程序。至今,已定居六年有餘。 「買這棟房子的時候,是用讓渡的,不像是城市那樣買房子有所有權狀這種東西。」早在買這棟房子時,游伯軒就看出端倪,但當時不疑有他,「我自己是九份人,我知道東北角這一帶很多這樣的狀況」。 馬崗的土地爭議存在長期的歷史因素。馬崗自清朝已有人居住,彼時還沒有現代的所有權概念。經歷過日治時期的土地登記,以及基本延用前者的中華民國時期,馬崗土地所有權被歸給少數幾位地主,馬崗居民開始向地主逐年繳納租金。 當時搬進來時引起全村大轟動,里長甚至跑來關心。「里長說我很勇敢, 因為這裡的土地有人要收了。」當時咖啡店還正在裝潢階段,「我自己家也是這樣子一住住七八十年,住下來也沒什麼問題,所以也沒有想這麼多,既來之則安之。」 2018年的一個清晨,原先看似平凡的早晨,忽地,鄰居急急忙忙地衝進咖啡廳。 還未反應過來。居民們問游伯軒有沒有意願加入剛創建的馬崗自救會LINE群組。游伯軒夫婦這才知道,村中已經有人收到法院和新地主收購的通知,得知祖孫幾代居住的土地已經易主。現代化旅遊業開發的腳步追至東北角,馬崗居民的抗爭也從此開始。
游伯軒曾告訴公視記者,馬崗的土地爭議是歷史問題。馬崗自清朝已有人居住,彼時還沒有現代的所有權概念。經歷過日治時期的土地登記,以及基本延用前者的中華民國時期,馬崗土地所有權被歸給少數幾位地主。因為地主也都是在地居民,馬崗居民便開始有了默契,每年向地主逐年繳納租金。 老地主過世以後,子孫遍及各地,子孫共有數塊土地。每年輪流持續向居民索取租金。游伯軒表示,基本上到後來也不太認得到底是誰,只要他們來收租金,基本上就會給他們。 長久以來的默契開始漸漸的質變。早在民國101年前後財團向地主收購土地,自民國107年至109年,財團分批狀告10餘戶馬崗居民不法佔用土地,要求返還佔用的土地。
...
①原先居民與原地主有默契,定期繳納租金
②原地主未告知居民,將土地轉賣給土地收購公司
③財團要求居民拆屋還地
製圖|江姿葶

判決關鍵字:法院怎麼判?

無契約關係

在租屋關係中,出租人與承租人需要共同簽訂「租賃契約」。馬崗事件中,法院普遍認為居民與前地主並不存在這樣的租賃關係。根據司法院裁判書上知悉,以咖啡店老闆游伯軒為例,法院亦認為無充分證據顯示過去地主與前手(上一個居住者)有存在租賃關係。

證據不足

律師黃馨雯表示,村民多以口頭等約定房屋居住權,而且多以現金繳納租金給地主,故無法證明居住的正當性。過去居民基於「信任」給予來收租的地主租金,然而少留下證據,僅「聽聞」、年久的「收據」,然而收據上未明確提及收「租金」,因此法院認為證據不足。

拆屋還地

此外,居民亦沒辦法依法要求「優先承購權」。「優先承購權」是指土地買賣時,地上權人(即居民)可以有優先購買的權利。然而因被判定沒有「租賃關係」,就代表並沒有合理的權利要求優先承購權。居民居住變成「無權占有」,財團因此要求拆屋還地。
為何財團會想要一塊偏鄉的土地? 早在民國71年(1982年),東北角一帶被劃入「東北角海岸特定風景區計畫」。此後每三五年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,持續檢視土地利用情形與相關開發計畫。
根據主要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文件中,東北角「致力於整合宜蘭及濱海觀光遊憩據點,加強服務設施建設及帶動地方經濟轉型契機。」加上鄰近的福隆火車站、龍洞遊艇港皆是觀光勝地,發展大型觀光事業似乎成為隱約之發展方向。
攤開都市計畫分區圖,馬崗村北邊有一廣闊的海蝕平台,目前為地質保護區;南段為馬崗村主要住宅區,其中一半已被土地收購公司陸續收購。 然而受限於馬崗他處皆為地質保護區,若要擴大開發行為仍須透過通盤檢討變更土地分區才得以進行。
2019年,政府透過都市細部計畫通盤檢討的修正,規劃鄰近的卯澳村蓋遊艇港,因不符合當地產業脈絡,遭到卯澳居民強烈反對。
同時,馬崗也欲未來可能的觀光發展,將重新劃設道路,亦遭居民強烈反對。

馬崗的文化保存之路

馬崗的土地爭執屬於居民和地主的私人糾紛與爭執,同時,馬崗居民也開始思考著是否可以從文化資產方面著手保護這塊土地。 除了馬崗居民外,環境權保障基金會(以下簡稱環權會)也加入協助文資保存的運動。專職律師黃韾雯道:「一旦申請成功,就可以確保居民房屋不會被拆,財團會比較願意讓居民買回土地或以繳租形式住下去。」 此外,這裡發生的故事透過媒體、咖啡店老闆的粉絲專頁,漸漸讓更多的遊客、民間組織等人知悉,文化工作者林奎妙便與環權會共同投入申請登錄文化資產的工作。 在細心考察後發現,這裡的兩大特色——海女、石頭屋最為奇特。在地居民時不時會與外地人分享這些石頭屋當年是如何蓋成、又如何抵抗冬天惡劣的東北季風與夏天的颱風。咖啡店老闆游伯軒說道:「鄰居江芠萍大姊說我們這邊有石頭屋,有海女,這都是很珍貴的資源。」

石頭屋

石頭厝是臺灣東北角的特色建築,以石頭抵禦海邊風浪。仰慕馬崗海邊風景而到訪此地的遊客藍三齊解釋,由於海邊溼氣重,鋼筋水泥容易生鏽,海沙和石頭等不受海潮影響的物料反而更適合在馬崗建房。「阿萬柑仔店」老闆江榮豊在馬崗經營村內唯一一家雜貨店,也回憶道:「過去沒有蓋堤防跟漁港,水會淹到村莊上面來,石頭厝的設計可防颱風和海浪,因為靠海的石頭厝都有一面厚厚的石牆在屋外擋風雨。」 石頭厝有三種砌法,一是呈約45度角的人字砌、二是以多顆石頭包圍一顆石頭的亂石砌、最後是提升穩固度的平行砌,三種砌法成功令難以堆疊的石頭砌成一棟棟房子。石頭厝的設計展示了古人應對海邊惡劣環境的生活智慧。

海女

「馬崗這裡的人與小動物都依賴著馬崗這邊的海菜。」游伯軒如是說。許多馬崗居民從事潮間帶採集的工作,人們採集這些海菜,潮間帶的生物也須透過海邊的藻類獲得營養。 年近八旬,陳罔市是目前最年長的一位海女。只要天氣一好,便會穿著整齊裝備,進潮間帶採集。「雖然東北角的浪都被說是很可怕,但阿嬤都很厲害,一看天空、一看海浪,就可以知道今天適不適合工作。」居民與海已存在一種特別的默契。 夏天有石花菜,冬天有海菜。時不時會有其他特殊的藻類採集。「有時候還會有頭髮菜,這幾年已經很久沒有了,今年有發。」陳罔市興奮用台語分享道。這種特別的生活模式可說是少有的採集文化。在地組織與居民漸漸開始重視在地的文化傳承,游伯軒開始協助推動「海女導覽」,在地組織也開始培育「年輕海女」傳承海女採集技術。 在地居民與地方組織一方面持續收集文史資料、進行文化傳承,另一方面也開始著手於將部分石頭屋申請為「歷史建築」,並將整個馬崗村申請「聚落建築群」,希望將聚落完整保存下來。

△ 歷史建築 △

馬崗居民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,希望能將馬崗街11、12和28號石頭屋登錄作新北市歷史建築。經文資審議委員評估後,只有11、12號於2019年12月成功登錄為歷史建築。 其後,財團好魚田股份有限公司於2020年對11、12號石頭屋的歷史建築資格提訴,但訴訟於2021年6月遭法院駁回。

X 聚落建築群 X

馬崗居民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,希望能將馬崗內的石頭屋一帶申請為聚落建築群。其後,文資審議委員經評估後認為馬崗與其他東北角漁村相似,缺乏獨特性,而且馬崗欠缺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性,其石頭屋及防風浪牆亦因改建而失去原來價值,因此於2019年7月否決聚落建築群的登錄申請。 馬崗居民之後成功通過提訴駁回聚落建築群不登錄的決定,令申請回到一開始的文資評核階段。
...
歷史建築與聚落建築群申請時間表。製圖|江姿葶

馬崗的下一步?

不屈服的海女——陳罔市

陳罔市是目前最年長的「海女」,只要天氣好便會出門採集。在潮間帶踩踏仍然健步如飛,絲毫不像已年過七旬的阿嬤。 看著身邊一戶戶與財團和解,自己的家也是其中一戶面臨拆遷的房屋。陳罔市感慨的說:「我這棟(石頭屋)是還沒被告,但財團有想跟我和解,說不會趕走我,可以讓我住到死......,但我不要啊,如果我死了,房子怎麼辦,小孩怎麼辦,死了什麼都沒有了。」 問及馬崗未來。「沒想要怎麽樣,就生活啊,」陳罔市總是說道,「有人買我的海菜也不錯啦!有人來的話,附近的海鮮店也有生意做。」 2021年1月5日,文化工作者林奎妙邀請陳罔市與許多馬崗在地居民來台北看展。陳罔市與居民們有說有笑的逛了一圈,時不時與我們分享道昨日他又下潮間帶工作的工作實景。生活在此許久,這些被外地遊客、文化工作者視為「珍寶」的文化,在陳罔市眼裡就只是「生活」,而這樣的生活樣態,又是如此珍貴,卻又如此的樸實無華。

用心經營地方——江芠萍

「因為我們家(馬崗街11號、12號)獲得登錄為歷史建築,雖然暫時不怕被拆,會堅持到最後。」陸續仍有許多要與財團溝通之處,居民江芠萍表示會持續溝通、堅持保護自己的家。 除此之外,持續透過地方組織的力量,帶領外面來幫忙的熱心人士認識村子和接觸居民,另外也培訓年輕小海女,傳承這個珍貴的文化。

盼一個清幽的馬崗——游伯軒、葉貴嫻

...
咖啡店老闆游伯軒與老闆娘葉貴嫻。
「我覺得會像是原民保留區這種方式,或許很適合馬崗。」在馬崗這段風風雨雨持續進行的同時,游伯軒對於這塊土地未來應該如何也有一些看法。「把在地的人跟建築物生活工作都保留下來。遊客就是想看居民靠海的生活文化,因此希望之後也能管制遊客數量,以免因人流太多糟蹋了馬崗。期待人們想到漁村聚落就想到馬崗,像海女文化可以從這邊開始擴散開去。」 葉貴嫻提及,若財團願意讓居民買回土地,讓居民得以持續生活。村內的漁業轉型或發展文化旅遊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向,遊客可成為居民的後盾。

凃又文:希冀能匡列為歷史文化區

從福隆的發展,到2019年隔壁卯澳村討論遊艇港興建,政府早早就定調東北角一帶發展遊樂、觀光,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都市計畫通盤檢討,重新審視土地利用,思考如何導入觀光資源。凃又文推測因為疫情緣故,相關討論似乎停擺,但勢必在即將到來的數年內,可能又會有一次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。「那時候應該會是一個蠻好的機會,看能不能用歷史文化專區去保護這塊土地。」

黃馨雯:持續透過法律訴訟爭取文化資產保存

...
黃馨雯任職於環境權保障基金會,協助訴訟事宜。
「會繼續幫他們申請文化資產。」黃馨雯表達對政府不批准登錄聚落建築群的理由感到不解,認為有關評核對馬崗居民不公,無視了他們的想法。未來持續會協助相關訴訟進行,希望透過法律爭訟的方式能保護這塊珍貴的土地。

林奎妙:嘗試不同的文化呈現與突破

...
「我們把馬崗搬到都市了。」石在工作隊將馬崗的土地爭議與文化保存議題搬進當代文化實驗場,為期數週的展覽,吸引許多觀眾前來看展。
從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得知馬崗事件的來龍去脈。開始協助了解後,跟馬崗居民互動中,林奎妙感受到當地居民對文化傳承的堅持,在到訪當地後認為當地文化很值得保留。未有接觸過馬崗的人或許不了解當地文化,但實際當地漁村文化對研究台灣漁村文化很有幫助。現實情況雖不樂觀,但會繼續幫助搶救馬崗文化資產。 此外,林奎妙與他的夥伴何睦芸等,成立了「石在工作隊」,於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一場策展「浪來了 旅遊接待會所」。團隊希望透過旅行社的意向,希望讓民眾對話、思考漁村未來,及與每個人的關聯性為何。